close

 

最近勞動基金又爆弊案,

很多媒體都說勞動基金績效爛,輸大盤一大截,

勞動基金為了澄清,還立刻就秀了績效。

其實,以台股這樣的走勢,勞動基金不管有沒有弊案,績效輸大盤都是必然的。

因為,勞動基金規模龐大,有一大部分的投資都不是投在股市上,(分散風險?固定收益?)

要是遇到股市這幾年直線向上,績效自然就輸。

比較尷尬的是,如果股市反轉向下,勞動基金就算賠得沒有大盤跌得多,也會因為還是虧損,而被拿出來鞭。

 

會這樣想,是因為深感敝人的操作模式,在台股這幾年的環境,要打敗大盤真的很難。(去年就輸大盤了)

一、高持股(保持在95趴以上的持股)

二、因為高持股,就會把很多持股擺在低波動的股票上。(分散風險,固定收益)

三、台股上萬點之後,選的股就算是成長股,對於趨勢飆股就更不敢選。(深怕萬點反轉)(但目前是有回檔,回檔時也很猛烈,但一路向上)

 

而台股近年的走勢是

一、萬點向上

二、籌碼集中

也就是,就算是成長股,只要不是籌碼青睞的股票,股價也很難有反應。

尷尬的是,台股目前的高位階和籌碼狀況,選的股就算是成長股,很可能是漲的時候沒跟上,跌的時候卻跟跌。

 

這就造成了個人績效的問題,

就算有一支個股漲了50趴,

但為了分散風險,選的另一支低波動個股,

平均下來,只漲了25趴。

如果低波動的個股的比重增加,平均績效就更低了。

 

反過來想,如果持股水位僅50趴,

以備下跌時來攤平。那麼在2020年是可以有一些表現。但也要在3月股災時,全押&抱得住(如果以資產配置的話,真的敢這樣嗎?)

如果一直沒有遇到股災,持股水位維持在50趴,

假設持股績效和大盤一樣,那平均績效就可能只是大盤的一半。

如果採100趴高持股,50趴放在低波動股,分散風險。

如果一直沒有遇到股災,平均績效也可能就是大盤的一半。

所以,績效輸大盤是必然,贏大盤是偶然,要靠陰德。

 

 

如果因為前幾年金融股績效不錯,而大量買進金融股,

2020年的績效就會因金融股都沒漲而慘輸大盤。

 

 

高持股或滿持股,選擇買低波動股票的考量,

和媒體常提及的,「目前要用幾成資金進股市」的考量一樣。

如果用的資金是五成,現金是五成,績效是50趴,整體只有25趴。

 

 

綜合以上,

就算單一選股績效出色,

如果沒有將資金all in在股價有表現的趨勢股上,

績效很難打敗大盤。

 

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

敢將資金all in在一檔或幾檔飆股上嗎?

敢將資金all in在成長股嗎?

 

萬一遇到像旭富這樣的不測風雲呢?

萬一遇到變種病毒那天,防疫股一堆漲停,搶進後,卻只有一日行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福也來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