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慢性病用藥恐短缺!當全球陷入缺藥荒 台灣藥廠怎麼逆勢出擊?
2020-03-31
武肺疫情已衝擊全球主要原料藥出產國,間接造成斷鏈危機,對台灣醫藥產業帶來哪些影響;而中國、印度、南歐等地疫情嚴峻,又將為台灣的原料藥產業,帶來哪些新機會?
當台灣電子產業遭受武漢肺炎衝擊,飽受斷鏈威脅的同時,另一個與人命相關的產業,也開始出現警訊。
3/12日,食藥署發布新聞說明,由於疫情造成國際原料藥斷鏈,恐造成抗生素、止血藥品短缺的風險,已緊急調查國內藥品供應狀況。作為藥品製造成分,原料藥可說是各大藥廠的根本命脈。
會讓政府不得不緊張,是因為全球重要的原料藥生產地接連淪陷。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建榮提到,以台灣製藥產業的原料藥進口國來看,「中國就占了50%,日本14%、韓國13%、印度7%......。」前幾大進口國都屬於疫情重災區,在生產人力、交通物流面臨各種問題,此刻,原料藥的取得格外困難。
內需為重、外銷為主 兩類型原料藥廠處境不同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進一步解釋,原料藥短缺應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是以生產學名藥、製劑為主的台灣藥廠,「像永日、中化生、生泰,他們有自己的學名藥公司,以台灣自銷為主。」另一是以神隆、台耀、旭富等公司為主,是製作原料藥,以外銷國外市場為主的廠商。
「影響較大的,是學名藥藥廠。」李鍾熙指出,由於健保藥價格普遍不高,以台灣市場為主的國內藥廠,原料藥來源大多來自中國,才能以低成本生產藥品,「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些台廠庫存低,只剩下幾個月。」
陳建榮指出,以目前國內藥廠庫存來看,庫存約為3個月到半年左右。部分產品種類少的小藥廠,由於庫存更少,更易遭遇原料藥短缺的問題。他也提到,印度最近限制了26種原料藥出口,也讓全球原料藥供應更加緊縮。
原料藥短缺,會帶來哪些衝擊?展旺生技總經理陳勇發認為,首先被影響的藥品,包含抗生素、醫療用維他命、止血藥、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因為慢性病藥品用量大,價格又不能太貴,中國(原料藥)就很有競爭力。」陳建榮也提到,印度原料藥限制政策,也會導致止痛藥的短缺。
但李鍾熙也提到,像神隆這類以癌症藥為主的藥廠,衝擊就不明顯,反而是抗生素這類大宗用藥,對中國依賴難以轉換。
台耀化學執行長楊志平以抗生素為例,「中國用量有幾千噸,生產有規模經濟,但台灣可能就幾百噸。」這種大規模發酵才能製造的原料藥,在人力成本有優勢、國內市場有需求,以及法規條件可容許的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地點。
旭富製藥科技發言人楊文禎也提到,原料藥所需要的化學品種類繁多,但量又不大,很難由台灣廠商自行生產。
在這個情況下,若疫情的衝擊持續到藥廠庫存告急,李鍾熙認為台灣自行生產仍非長久之計,「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划不來。」他話鋒一轉,提到台灣幾家原料藥藥廠,走的是高附加價值藥品市場,幾乎都以外銷為主,「你看這一類的公司,他們股票(價格)也比較好。」
中國陸續復工 業者:第三季恢復供應
相對於學名藥藥廠因為原料藥短缺問題所苦,台灣原料藥廠的煩惱相對簡單,台灣原料藥廠上游是化學製品廠,隨著中國業者陸續復工,已逐漸降低斷鏈威脅。陳勇發粗估,到第3季初,上游供應鏈復工會恢復正常,屆時,台灣原料藥廠可望有更好的競爭力。
綜觀全球,除中國、印度外,位處南歐的義大利與西班牙,同樣也是原料藥輸出的主要國家。「他們也是從中國買(化學製品)原料,再做成原料藥賣到歐美藥廠。」陳勇發指出,由於這兩地受到疫情衝擊嚴峻,一旦產能不足,就會為台灣原料藥廠帶來新機會。
陳勇發說明,原本兩邊皆有供應鏈的歐美藥廠,受限於南歐產能限制,勢必得提高台灣等其他供應鏈的比重。此外,受到疫情衝擊,歐美藥廠也會評估其他供應來源,這也是台灣廠商的一大機會。
不過,陳建榮也提到,醫藥產業轉換時間長,不會像電子產業一樣在短時間出現供應鏈轉移,「轉換過去、重新認證,就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楊志平也認為,儘管義大利與西班牙多年來都是台灣的競爭對手,但因為醫藥法規嚴格,轉單或更換供應商的情形,不太可能在一年內發生。
疫情衝擊也讓台灣藥廠重新思考供應鏈的風險。「以前(原料藥)最大供應鏈在浙江,而且過去幾年愈來愈集中。」陳勇發說,現階段藥廠對供應鏈布局已有不同想法,儘管同樣在中國取得原料,「但要考慮地緣分開、有南有北。」藉此分散供應出現斷鏈的風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