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年努力歐盟解除我國漁業黃牌 揭密台灣賺遍全球的漁業王國

2019-06-28
作者: 洪綾襄

台灣遠洋漁業自2015年10月1日遭到歐盟舉「黃牌」警告後,限制水產的外銷,讓台灣一年損失500億元的產值。不過,近年透過立法和嚴格的控管漁船之下,這項長達3年9個月的黃牌警告終於解除。

《財訊》於2018年曾以「台灣漁業霸主」為題,報導遠洋漁業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身為海島子民,你不能不知道台灣漁業有多威!遠洋漁船隻數位居全球之冠、鮪魚捕撈量世界第一,造就出全球水產貿易龍頭、世界前三大漁網製造商等國際大咖,隨著2018年4月底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正式掛牌,早已說明漁業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比你想像得還要大!

赤道的豔陽熱辣辣地曬得人暈頭轉向,卻也在此時,海平面從單調的湛藍,從遠至近地躁動起來,一片片灰青色碎浪自海面下湧上,一旁伺機而動的遠洋漁船也準備大展身手。領頭浮現的是逃命的鯡魚,緊接在後的就是漁船們的主要目標─鮪魚魚群,以最高時速40公里的速度衝刺吞噬,身形呈現流線渾圓的炸彈形狀,最大的身長可超過3公尺、達400公斤,魚鰭在陽光下如軍刀般閃閃發亮,景象至為壯觀。當下漁撈長就要決定要不要追逐下網、從哪個方向下才能一網打盡?否則稍一猶豫,魚群就又倏忽地失去蹤影,消失在海洋深處。

活躍!台灣名列6大公海漁撈國

這裡是西太平洋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外海,為世界鮪魚產量最豐的漁場,也是台灣遠洋漁業最重要的基地,時時都有漁船等待作業。由這座漁場孕育的一尾尾性格迅猛、被作家海明威譽為「魚中之王」的鮪魚,也是一條條的魚金,50年來為台灣漁民創造了數百億的財富,幫台灣贏得了各種世界冠軍:船隻數全球最多、特定魚種撈捕量世界之最,還有網具生產巨擘金洲海洋、水產貿易龍頭豐群水產,以及水產超低溫物流順億與獲歐盟認證的東和食品罐頭。厚實的產業競爭力,連歐美日中等大國都得向台灣低頭。

時至今日,遠洋漁業占總體魚業產值44%,「魚類及其製品」仍為台灣最重要的外銷農產品,2017年出口金額為15.99億美元,前5大水產品中,就有4類由遠洋漁業所貢獻,又以鮪魚最高,每年為台灣貢獻7.06億美元出口值,鰹魚、魷魚和秋刀魚也都是出口大宗,主要輸出日本、泰國、中國。

習慣面向陸上經濟活動的你我,往往忽略了台灣四面環海的優勢。春夏之際,黑潮帶著鮪魚、鰹魚、旗魚洄游北上,秋冬時節,親潮又推著鯧魚、白帶魚、螃蟹南下,漁產豐富,因此自古以來,台灣近海的捕撈活動就相當活躍。
1950年代向日本取得漁撈及造船機械技術後,台灣的漁船愈開愈遠,從台灣海峽一路殺到中西太平洋,70年代遠洋延繩釣達到鼎盛,也因為近海無魚,台灣抓的漁獲都與大洋性有關。

從那時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就把台灣列入六大公海漁撈國之一。

80年代,漁業野心勃勃地在全世界開疆闢土。那是台灣漁業的大航海時代:台灣以其優越的捕撈實力,以豐群水產為貿易代表直接和歐美品牌商議價,走出過去由日商支配的市場;船東們亦從漁獲外銷中賺到了大量美元,積極投資打造新船,從傳統延繩釣船一舉升級至大型美式圍網漁船和超低溫鮪釣船,版圖擴張至大西洋和印度洋。

從魚到業,背後是人脈和錢脈。從陸上視角來看,漁業產業相對神祕,特別是漁撈業務,公司不是家族企業,就是特定公司密集地交叉持股。澎湖漁家出身的隆順集團董事長王順隆解釋,這一行雖然獲利不錯,但太艱苦,風險高,難以向外人道,都要爸爸帶著兒子、大哥帶著小弟才做得下去。

至於交叉持股,則是由於一艘新船動輒要價3億到5億元,若向銀行貸款,就要不同公司連帶保證,所以船東往往會揪親朋好友一起投資,每一艘船的股權都不一樣,久而久之,到底誰身家多少,很難算得清楚。

壓力!國際社會恐聯手制裁台灣

不過,對於台灣漁業界來說,更強大的壓力來自國際社會。台灣遠洋漁業曾以低成本追求最大產量在世界立足,但如今國際思潮已然改變,「鮪魚殺手」、「破壞環境的元凶」,指責鋪天蓋地而來,歐盟甚至祭出黃牌警告,可能聯合歐美日市場制裁台灣,業者無處可避,也開始動了起來。

適逢2018年4月28日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將正式掛牌,統籌規畫海洋政策、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與海洋保育,這也正是在國際漁權談判下,台灣遠洋漁業當下最需要的協助;對於日不落的台灣遠洋漁業來說,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有效的作為,為產業帶來新機會。

 

遠洋漁業美麗產值背後的哀愁

2018-05-02
作者: 洪綾襄

  •  

 

位於屏東東港魚市旁的港口,停泊著幾艘小型鮪魚延繩釣船,這些船身不過22公尺、10公尺見方,裝滿了油就可以一路殺到太平洋上的公海作業2、3個月,不抓滿60噸的鮪魚不輕易返港。一位剛卸完漁獲而搞得滿身魚腥的外籍漁工,趁船長上岸談買賣,打了桶水,就在空間侷促的甲板上洗起澡來。

這幅看似悠閒的場景,卻可能隱含著國際社會對台灣遠洋漁業的諸多指控:這船有沒有取得公海作業許可?有沒有抓超過國際組織允許的配額?船艙被改得這麼小、作業時間這麼長,漁工的勞動權益有受到保障嗎?如果這艘船涉及不法,漁獲卻又直接進到魚市販賣,漁業署能知情?並做排除嗎?

4月,整個台灣漁業界處於一種微妙的緊張氛圍中,因為歐盟執委會觀察員才剛離開台灣,隨時都會公告後續對台灣遠洋漁業的處置結果。

2015年10月,歐盟執委會依據歐盟打擊非法漁捕(IUU,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文件,指出台灣3大罪狀:一、合作與執法失敗;二、IUU活動反覆出現且放任IUU水產品貿易流動;三、未能遵守國際規範,警告台灣若不改進,會被辨識為「不合作第三國」。

警告,也就是被舉了一次黃牌,時至今日,這黃牌已超過兩年半了還沒解除,有3種可能:一、歐盟認可台灣的努力,解除黃牌;二、維持黃牌,還要持續改進;三、歐盟對台灣漁業署的作為仍不滿意,改列紅牌。漁業署對外說得樂觀,但私底下卻沒有太大把握今年能解禁,相較於也曾被處以黃牌的韓國、紅牌的貝里斯,都在1年半內就解禁了。

2年半的黃牌 至今未解除

據漁業署評估,若歐盟執委會將罰則升至紅牌,將禁止台灣遠洋漁獲輸歐,影響產值約70億元。看似金額不大,但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提醒,一旦被記紅牌,台灣所有跟歐盟國家現存的、正在談判中的官民合作協定都將終止,台灣不能進入任何歐盟國家海域捕魚。大西洋的魚捕配額會直接被砍到零,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海洋事務涉及多國利益分配和國際政治角力,依據國際慣例,資源使用須得到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的協議,所有會員國家每年都要上談判桌,重新分配漁撈配額。各國主權自治的概念只存在於陸地,海洋是由合議制的世界政府管理。

根據皮優慈善信託機構(Pew Charitable Trusts)估計,海產品年產值高達1千5百億美元,但可能有將近5分之1,是來自非法漁撈行為。

而台灣之所以被歐盟盯上,簡單來說,就是船太多、魚抓太多,政府管不了;根據歐盟報告指出,2010到2015年之間至少發現22艘台灣漁船涉及IUU,但執法單位卻是束手無策,甚至放任不管。

歐盟緊盯台灣改善進度 漁業署緊繃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國際組織,包括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都指控台灣過度捕撈,且未履行國際義務。早先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O)更點名20艘台灣漁船有違規情形。

因此2015年後,歐盟每年的3月和10月都會派員來台灣視察,漁業署每次都要繃緊神經應對。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現誠意,不但大幅翻修《漁業法》、《遠洋漁業條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權宜船FOC條例)等漁業3法,加重執法力道和監管能力,去年1月頒布至今開罰了71件,罰鍰總額據稱高達上億台幣,更砸重金建置了漁船監控中心(VMS),每小時更新船位資訊,若監管人員發現漁船在不該作業的海域但船速卻異常放緩、或是兩艘船靠得太近,可能有未經申報捕撈、海上洗魚的嫌疑,就會進行調查。

同時間,也要求業者每日上傳電子漁獲日誌和航海日誌。漁業署長黃鴻燕說,過去都是靠港之後才抽檢,很容易作假,如果做到每天都上傳資料,就沒有竄改資料的機會;另外,將台灣船可停靠的港口從60個減半至32個,模里西斯、南非、薩摩亞、馬紹爾、斐濟等主要漁業基地經常派駐港口漁業檢查專員,並大量增聘隨船觀察員,以落實管理執行。

但遠洋組出身的黃鴻燕也說得直白,在國際談判桌上,台灣連國家都不是,只因為發展得早,還占得住配額,中國已經喊出2020年3千艘遠洋船隊,在全球總量管制下,他要擴張漁權,當然首選拿台灣開刀。

只不過,4月28日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將正式掛牌,將把過去分散在海巡署、漁業署、內政部等30幾個部會的海洋相關業務整合起來,統籌規畫海洋政策和海洋保育,讓海洋事務不再只是陸上邊陲業務;未來能否發揮多少功效,仍有待觀察。

中國力圖擴張漁權 準備拿台灣開刀

如今,海洋產業的思潮已從增量擴產,走向永續責任,業者的思維也得跟著改變。幾年前豐群水產就曾被指控旗下運搬船涉及私下轉載漁獲、非法人口販運等問題,因此豐群努力提升監管力道與透明度,重整其採購及貿易流程,並取得海洋管理委員會(MSC)永續性標準、可追溯性浮水魚(FAD-FREE Tuna)等國際標準,也承諾除了配有區域性漁業組織觀察員所監督的公海轉載超低溫漁獲外,其餘公海轉載漁獲一律不予採購。

「如果我的漁獲能透明到讓通路和消費者都安心,反而是我不可取代的價值,」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說。

談到這裡,他頓了頓,謹慎地說,「但如果我把這個當作產業標準要求供應鏈,大型的圍網船業者做得到,很多小型鮪延繩釣業者做不到。」他指出,漁獲合不合法最終都以船旗國出的證明為依歸,如今漁業署有心執法,豐群也會比較安心。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應對大時代的巨變。關鍵還是進入門檻愈來愈高,漁業署署長黃鴻燕透露,島國每年調漲入漁費,還因不同漁法、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收費標準,成本只會愈來愈貴。

漁業永續責任 應優於增量擴產

這將造成中小型業者處境愈來愈艱難。小釣協會祕書長何世杰忍不住為產業發聲,小釣船有3分之2是小型的家計型漁船,從業人員是相對弱勢的基層漁民,捕撈量也有限;但歐盟、環保團體、政府都緊盯小釣,他覺得很不公平,「中國更嚴重,但為什麼歐盟不針對他們?」

鮪延繩釣業者直言,「我看要等到台灣遠洋漁船都被消滅了,歐盟黃牌才會取消!」

曾任鮪魚公會理事長的隆順集團董事長王順隆很為同業感到憂心,「油價高漲、漁獲變少,近10年我就看了3個人自殺,今年也有兩三家延繩釣業者倒了。」他不諱言,產業正在進行自然淘汰。

然而漁業不會消失,毀了漁業的是人。歐盟的黃牌是警訊,也是轉機,台灣產業只能更嚴格自我要求,做到讓國際社會無話可說,儘管很難,還是得放手一試。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153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福也來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