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0-02-27 09:34:18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新冠肺炎衝擊大陸經濟,IMF最新下修全球與中國經濟預估,也有外媒擔憂,中國恐有三分之一企業,帳上現金撐不過一季,在總經面衝擊下,市場憂心國銀大陸暴險部位恐受其害。據金管會資訊顯示,國銀去年底大陸總暴險已降到46%的歷史新低,雖有11家國銀總暴險部位佔淨值比重超過五成,但以最極端假設預估,若陸暴險多5個百分點的逾放,對每股盈餘最大影響都不超過1元,風險承受應該都在可控範圍。
【國銀暴險佔比降至歷史低 超過五成剩11家】
事實上,考量大陸暴險不確定性增加,據銀行與台商界私下透露,近三年國銀限縮大陸放款動作不小,反映在國銀整體大陸暴險部位上,去年底整體國銀大陸暴險(含授信、投資、資金拆存總額度)佔淨值比重,已經驟降至46%的歷史新低。
只是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大陸各省市除至少延後一至兩周開工外,不少實體消費百貨及商店,到客數也受嚴重影響,IMF預估雖僅小幅下修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0.4個百分點到5.6%,但根據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針對近千家中小企業進行的調研顯示,如果未能正常開工情況下,有34%企業現金流僅能維持一個月,能撐到一季左右的比例存17.9%,如果拉長到6個月,比重更僅剩9.96%。
也因預防境內企業倒閉潮,根據台商接獲的訊息指出,大陸官方近一周對開工態度轉趨積極,也使得台商較大聚落所在的華南、華東區,陸續傳出復工進度優於預期的消息。不過,因疫情警報還未解除,武漢封城開了又關,加上企業獲利減弱勢將遞延影響民眾薪資水準,種種因素交雜下,銀行業人士也坦言,總經面的衝擊勢必影響金融業的業務拓展與信用成本預期。
根據金管會的資料顯示,國銀去年底還有11家,大陸總暴險額度超過淨值五成,其中中國信託、北富銀達七成,凱基銀、台新銀則有六成,其他入列的則有上海商銀、國泰世華銀、王道銀、遠東銀、永豐銀及玉山銀等新銀行為主,官股銀行僅兆豐銀一家入列。
對於新冠肺炎的衝擊,銀行業者認為,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衝擊難免,但國銀近年已提前限縮大陸暴險部位,且帳列的暴險總額,不少是屬於相對低風險的資金拆存;若單就授信來看,多數國銀在大陸授信承做的對象,還是以台資企業為主,且不低比例都是有加計母公司的資產做擔保,此部分爆發大型違約案的機會風險,應該屬於可控範圍。
銀行業者也直言,過去雖也曾有不少同業參與陸企聯貸案,但都屬於中大型陸企,且因連中國國企如上海國儲能源或北大方正,都傳出違約風險,一旦有違約爭議,又可能索賠無門,勢必讓台資銀行對純陸企的暴險更形謹慎,這也是台資銀行近年紛紛將海外成長腳步重新移回歐美或新南向國家的原因。
【假設陸暴險逾放多5個百分點……國銀還撐得住】
假設以最慘淡情況來看,大陸暴險部位此次受到總經環境影響,有5個百分點的違約可能,對暴險佔淨值比重相對較高的國銀而言,帳上逾放多出的金額都還不至於超過百億元,對照個別銀行或金控的股本,對每股盈餘潛在最大影響,是沒有金控背景的上海商銀,影響數約0.85元,對照該行近年每股獲利都有3元起跳來看,潛在風險還在獲利能力可承受範圍,其他相對高暴險銀行的每股盈餘假設影響,多數都低於0.5元。
國銀業者也認為,歷經幾次的金融風暴,國銀對風險控管已有一定經驗,近年整體呆帳提存率也都維持超高水準,雖中國經濟走向修正的風險升高,但官方已出手紓困,且預期待疫情趨緩,不排除將出手救市,整體發生系統性風險機會應該不大。
表:國銀大陸暴險佔淨值比逾五成者
備註:既有數據資料來自金管會去年12月底公開資訊
EPS影響試算是相對銀行/金控股本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