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9-12-02 12:10:11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中國從2017年發布並實施禁止進口24種固體廢棄物(簡稱禁廢令),由於廢紙也在禁止進口名單中,但進口的回收廢紙又是工業用紙極重要的原料來源,因此禁廢令的終極目標雖是把中國口中所謂的「洋垃圾」完全阻絕在外,惟為了減少對工紙產業的衝擊,因此訂下2020年底零進口量的時程;在此之前,仍會核發進口廢紙的配額給各工紙廠,配額大小不盡相同,主要依照各廠前一個年度所使用的進口回收廢紙總量做為標準,再按照折數核發配額並依比例遞減。
對於早就布局中國的台灣工紙廠榮成(1909)、永豐餘(1907)與正隆(1904)而言,毫無疑問,這是相當大的利空,從簡單供需法則就不難理解,當進口廢紙量減少、甚至歸零,具替代性的中國國內廢紙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榮成指出,當地廢紙原本正常水準大約每公噸在1,100~1,200人民幣,2018年在禁廢令推波助瀾下,最高曾飆到每公噸3,000人民幣以上,都比廢鐵還要貴,與進口廢紙的價差每噸更是拉到1,000人民幣以上;目前也還有700~1,000人民幣的差距。
禁廢令對在中國都有布局的三大工紙廠雖然都是利空,但也因為工業用紙佔營收比重各有不同,因此災情程度也有所不同,甚至有業者還意外因禍得福。而要論受害最深的,不難想像,自然是工業用紙純度愈高或是在中國市佔愈高的業者;不幸的是,三大台廠中,就只有榮成專注在工紙領域,並且在中國市佔排名第四,前三大均為中國本土業者(見下圖,榮成法說)。榮成分別在1999年與2002年結束生活用紙與文化用紙事業後,百分百深耕工業用紙事業。
營收80%來自中國的榮成,2018年合併營收不減反增、年增12%;但是在獲利表現上,確實受到重創:毛利率大減6.7個百分點創7年低、營業利益更直接腰斬,加上業外有匯兌損失及利息支出大增等不利因素,EPS從2017年的3.5元急縮至僅0.82元(見下圖,榮成法說,EPS以外之金額單位為百萬台幣)。榮成表示,量其實都有銷售出去,但是成本增加造成毛利衰退。2019年除禁廢令,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從2018年第四季開始蔓延,2019年前10月營收年減11%,前三季毛利率12.8%、年減1.3個百分點,主要反應進口廢紙配額遞減;前三季EPS僅0.01元。
攸關成本結構的進口廢紙配額,相較前三大本土工紙廠所獲得的數量,排名第四的榮成卻是大廠中配額最少的,無法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競爭。談到進口廢紙量的分配,對榮成而言,有種懲罰好學生的感覺。榮成表示,早期也使用較高比例的國外廢紙,但近5年來積極配合中國環保政策,多用當地廢紙、少用進口廢紙,每日收購的本土廢紙量最多,每年上繳稅收近3億人民幣;尤其榮成自發性逐年減量使用進口廢紙,使用佔比已從2013年的60%減至2017年的3成、2018年更降到20%以下,而同業則還高達6、7成。
榮成表示,相較進口廢紙,中國廢紙品質較差、需調整工藝流程,但當初仍花費許多時間及心力調整;沒想到進口配額以禁廢令出台時,各廠使用進口廢紙比重做為打折基準時間點,剛好在榮成進口廢紙使用比重最低的時候。榮成目前在兩岸共4座造紙廠(見下圖,榮成法說),年產能分別為二林廠65萬噸、無錫與平湖各90萬噸、最新的湖北榮成則有105萬噸。2018年無錫與平湖共取得33萬噸進口廢紙,不僅只佔兩廠年產能總和不到2成,湖北更完全拿不到配額;2019年更僅無錫拿到,依榮成上半年取得的約6.4萬噸進口配額推估,全年恐不到10萬噸。
相較於榮成進口配額愈拿愈少,永豐餘更是在禁廢令實施進口廢紙總量管制後,完全沒有拿到任何配額,主要因為大陸揚州廠2017年7月排放廢水遭到開罰,必需延遲1年才能再申請廢紙進口許可;結果懲處滿1年後,永豐餘仍未獲得進口配額,再對照2018年全年總共進口的1,800萬噸廢紙中,光中國前三大廠就瓜分掉6成,對永豐餘也好、榮成也罷,不難理解遊戲規則仍然偏厚當地廠商。永豐餘揚州廠除部分使用原生原料,仍須使用高價的中國廢紙,看似比榮成更辛苦,但實際上受到的衝擊卻較小。
一方面,永豐餘表示,當初揚州廠就是以供應集團在中國的12個紙器廠內用為主,加上揚州廠年產能86萬噸,比前三大陸廠小得多、產品組合卻更具彈性;只是預期2019年營運仍然辛苦,並將盡一切努力爭取進口配額。另一方面,已於2012年轉型投控的永豐餘,工紙紙器僅佔營收46%、遠較其他兩大工紙廠低(見上圖,永豐餘法說),即使2018年揚州廠大虧10億元、拖累工紙紙器當年度營業利益年減逾3成剩8.9億元(見下圖,永豐餘法說),但在分散轉投資效益下,全年EPS 0.87元、較2017年0.97元的下滑幅度相對有撐。甚至2019年前三季EPS為1.11元,優於2018年同期的0.81元。
而在三大台資工紙廠中,正隆可謂「因禍得福」。就在中國祭出禁廢令之前,正隆將上海中隆廠處分掉,這也等於正式退出在中國的工紙生產,只留9個紙器廠(見下圖,正隆法說),也少了工紙生產原料價格暴增的困境。不過正隆表示,會將中國造紙廠賣掉,完全非關禁廢令。上海中隆廠位於浦東,由於地處都會精華區,基於空汙考量,遭當地主管機關要求不要再燒煤炭、應改用天然氣,正隆覺得轉換能源種類成本太高,加上中隆廠土地面積大卻無法取得擴建同意。
當時已有兩個紙器廠的越南正慢慢步上軌道,衡量若在中國與越南均投入大筆資金也會是風險;剛好上海中隆廠有適合買家出現,於是決定處分掉在中國的造紙廠,轉向越南進行上下游整合,不僅投資第三個紙器廠,並設立造紙廠、共分五期投入。越南造紙廠第一期年產能30萬噸已投產,正隆表示,待二、三期均完成後,預計5年內可達百萬噸年產能目標。也因為2018年多了業外處分利益,全年EPS達3.38元,因此若扣除業外一次性對每股所挹注的1.71元,本業部份約1.67元、優於2017年的1.29元。
今年前三季EPS 1.38元雖遠低於去年同期的3.06元,但扣除1.71元後,就本業比較,略勝去年同期的1.35元;正隆更表示,以本業角度,今年全年優於去年、明年又會比今年好。工紙與紙器佔營收也高達85%的正隆,為何在本業表現與其他兩大工紙廠有如此大的差別?除了大陸免去必須使用高價大陸廢紙當生產原料的困境,正隆的非陸產能,也發揮出口到大陸賺價差的功能。
正隆的越南造紙廠才剛投產、自是無法出口,但身為台灣最大工紙廠的正隆,台灣4個造紙廠年產能共達168萬噸(見上圖,正隆法說),除了滿足內銷所需,更把生產的工紙外銷到中國賺取更佳利潤。而在台灣二林廠有65萬噸產能的榮成也表示,生產的工紙也有部分銷往中國;只是長久之計,非中國產能的增加才是正途,這也反映在中國本土大型工紙廠紛紛前進馬來西亞或越南等國家設廠;不過有別於中國廠選擇東南亞,榮成則決定回流台灣。
響應政府鼓勵台商回流,榮成預計投資70億元,透過造紙機的汰舊換新及升級改造,在2020年底前將台灣工紙年產能從65萬公噸推升至85萬公噸。榮成指出,包含客戶南六(6504)在內,隨著通過回台投資的廠商家數愈來愈多,所增加的工紙需求,對榮成而言未嘗不是另一波商機。但榮成對中國市場仍然看好,永豐餘同樣認為中國揚州廠能發揮產能調度功能、有存在的戰略地位。而若2020年底中國進口廢紙配額真的歸零,兩家台資工紙大廠異口同聲表示,大家都在相同條件下競爭,反而對台廠而言較為公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