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幣對美元貶值,
但是每每當財報揭露,卻常常看到匯損匯損匯損…侵蝕了很多獲利
雖然有的是因為產品分散市場,分散到了貨幣更弱勢的國家,
但這些公司懂得要做美元避險(之前也常被討論到匯兌收益當獲利),
甚至有的公司還成立了專門小組來操作匯率,
為何還會操作成這樣呢?
這要是深究下去,可能會變成要討論匯率避險必不必要…
但反正公司都做避險了,結果避出了一堆損失,
(像是油價避險也是這樣…)
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TRF事件
台灣的銀行雖然因為低利差常被看衰…
但人總是會找到出路,資金太多,財富管理出頭天…銀行獲利也上天
- MAY 20 TUE
-
全世界人民幣TRF,台灣占24趴,承作保證金五成
- MAY 03 SAT
-
TMU有百萬年薪喔…TMU前7大:中信北富永豐台新國泰世華玉山銀大眾
結果人民幣慘賠,TRF就出事了…
而爆上抬面的原因,大概就是贏了惦惦,輸了不甘心…
甚至是輸了以後,才發現,這款商品好像不是很有利啊…(咦…,之前有連動債…)
然後就有銀行被罰了…
然後就有人輸了要賴帳,找上立委。敏感的還是中資…
反正就是很慘烈…
而最讓人感嘆的,
是以下兩家曾經非常賺錢、績優,
這幾年卻面臨轉型的公司。
而出事後,這兩家公司的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
- MAY 20 TUE
-
大田8924做TRF大賠,子公司豐太賠更大…李孔文痛批:TRF設計不良
- MAY 21 WED
-
TRF踩雷,佳能2374財務長王思懿遭童子賢撤換,佳能發給員工內部信安人心
心得
一、要不要匯率避險,是門大學問
二、避險工具這麼多,為何會想要選擇用保證金(槓桿)、而且下跌要雙倍賠償,且有綁約年限的TRF呢?
比較合理的邏輯,可能是,
1、看好人民幣會一直升值,不想用鎖匯率的方式,只賺固定價差。
2、看好人民幣會一直升值,用保證金方式,可以獲利翻倍。
而且剛好資金往來也有人民幣,所以可以承作(但有綁約耶…)。
避險,好像反而變得是比較次要考量,也才會在趨勢反轉,大賠之後,才發現商品怪怪的
不知以上的推論有沒有問題
三、趨勢向上時,好像不會反轉。但大老闆都不會想到,一多對應一空,如果趨勢不會改變,哪來的空方送臉給人巴呢?
四、公司用子公司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
另一個避險工具
- SEP 01 MON
-
NDF是小龍女還是李莫愁(照這個邏輯,現股當沖、期貨是不是也都該限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