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可轉換公司債、限制型股票、員工分紅費用化修正的一些新聞,
名目、理由或有不同,
但有一個共通點,
這些都會侵蝕股東權益。
有參與除權息的人,或許會發現,
股息常在除權息前幾天時,會做調整,
如果是現金增資、可轉換公司債、限制型股票、員工認股權證,股利股息都是減少。
一、限制型股票
有參與除權息的人,或許會發現,
限制型股票對股息的侵蝕程度,真不小耶…
至少比員工認股權證要多很多…
二、可轉債
籌碼幾乎都落入特定人手中,
股東權益就這樣被侵蝕了…
雖然多是小幅溢價,但其中有玄機…。
三、現金增資
由於原股東可以參與,所以被侵蝕的程度較可轉債低,
但折價現增+仍有一定趴數釋出,
卻是一門學問/玄機。
四、私募
以前非常盛行,法規改了以後,
現在比較少了,
多是折價(也有溢價,但不多)+籌碼落入特定人手中
可說是對股東權益的雙重侵蝕。
五、員工認股權證
有侵蝕,但程度低相對低。
六、庫藏股
如果是買庫藏股,有可能股利股息會增加,也有可能會減少,看庫藏股買的目的和去向。
而對股東權益而言,也要看買的價位。這又是一個玄機
七、員工分紅費用化的修正
在這相關的新聞,看到許多老闆的發言,
有一種感覺
有人說「我都這麼有錢了,誰能用錢買動我?」
但實務上,有錢人用侵蝕他人權益的方式,把錢放進自己口袋,常常是不手軟的…
而且要想方設法,把這些侵蝕的手法都合法化,
不然,被檢調查起來就麻煩了
所以,有法律規範時,老闆們的動作會小一點,
但不代表他們不會想辦法運作來改變法律。
侵蝕股東權益的方法有很多,以上,都是檯面上合法的…
還有很多檯面下的手法…
那小股東面對經營者這樣做?要如何看待呢?
像可轉債,有人認為,就是營運好,才會籌資,所以看多。
但也有人認為,拿得到籌碼的特定人為了將自己的利益極大化,會在轉換價格定價前,
壓低股價。那這樣是多還是空?
同理,現金增資也一樣。
而限制型股票、員工認股等相關,不知有沒有相關的市場多空操作可循?
但面對權益被稀釋,
小股東的態度是如何呢?
很多人似乎都是莫可奈何,或者是不在乎,
如果,真要找沒有做這些動作的公司,台股也剩沒幾家可挑了…
而且,每個人買賣股票的目的不同,對有的人而言,這些是不重要的。
那,對在乎股東權益的人,(股價長期而言,多半會反應股東權益的變化)
能夠容忍被侵蝕到什麼程度呢?
尤其合法的侵蝕手法,在既得利益者食髓知味後,
總是會一再上演,
也就是,
投資報告寫的「一次性損失提列因素已消失」
可能是「一次性損失提列」會一再上演
留言列表